第413章 定论
为了避免下属为难,李治很贴心的弄了一场不记名的投票,还不给他们协商的机会。
陈青兕在宗室的选择上没有迟疑,在李世民时期,李唐宗室还是很厉害的,但此刻李唐宗室自李道宗逝世后就没有多少可以拿的出手的了。
郑王李元礼固可称其贤德,精勤善政,颇有名声,但并无武功在身,跟李道宗是完全没得比。
就算矮个里拔高个,李元礼是唯一之选。
至于公卿的选择,陈青兕有过犹豫的。
李绩、许敬宗两个选择。
陈青兕最终还是选择了许敬宗
李绩远比许敬宗更有资格,但李绩最大的特点是不争。
他已经不在乎自身的荣誉了,真要选择他,万一受到外力的逼迫,为了照顾自己的后人,难保不会将到手的荣耀让出去。
许敬宗就不一样了,他没有硬功绩,能够拿得出手的还是配合李治收拾长孙无忌。
长孙无忌有权臣之实,却并未有干祸国之事,反而于国有大功。
他这一事迹,后世未必就能得好名声。
何况陈青兕还知道许敬宗背地里还干了许许多多的蠢事,尤其是在史书上的妄自改动,随心所欲至让人发指。
所以许敬宗死后,庙堂上的官员察觉出许敬宗的真面目后,提议给他上谥号为“缪”。
作为一个干了一堆丑事的人,急需一件伟光正的政治事件。
封禅是最好的政治筹码,有了这个政治资本,就算东窗事发,李治也得保他。
只要许敬宗获得这个名额,陈青兕估摸着许敬宗就算面对武皇后的压力也不会放弃的。也许,还能造成两人的不和
念及此处,陈青兕毫不犹豫的写下了许敬宗的名字。
同一时间,李绩也写下了自己的决定:李元礼跟陈青兕。
李绩对时局看得太透,他知道就李唐现在的政局未来一定大乱,而陈青兕这样的人多半是能够笑到最后的。
倒不是李绩对于陈青兕多有信心,而是陈青兕所表现出来的才能,那是能够抵定乾坤的存在,这样的人可以不重用,但一定得留着,关键时候不论对内对外都能有大用。
动这样的人,那是自毁长城的举动,只有那些遗臭万年的昏君才会干的事情。
李治固然比不上太宗皇帝,却也应该知道这个道理。
因此李绩断定,不管未来如何,就算一时失意,遭受贬黜,也会被保护起来,在关键时候启用。
这也是李绩押宝陈青兕的原因,如他这样的人才太难得了。
李元礼在这方面随意的多,身为皇室宗亲,他恪守本色,与庙堂内部大臣无私下往来,也不惧任何人。昨夜许敬宗特地上门拜访,谈及此事。他给了对方面子,说会支持他,却也没打算真支持,反正是不记名的投票,谁知道呢?
李元礼将宗室的一票投给了鲁王李元懿,至于公卿的一票,投给了自己的好友戴至德。
许敬宗这时也写下了自己的答案,李元礼、陈青兕。
许敬宗也是有自己的考量。
李元礼这个皇亲位子是毋庸置疑的,至于公卿,许敬宗压下毛遂自荐的冲动
总之有资格的公卿就你们几个,许敬宗想来想去还是陈青兕的可能性最小。
他太年轻了,固然功绩没有的说,但资历实在不足,选他对自己的威胁最小。
何况昨日他已分别得陈青兕、李元礼的首肯,四票中得了两票,立于不败之地。
李治收好投票,看着收集上来的名单,李元礼三票高中不意外,但陈青兕年纪轻轻便得两票,着实让李治有些惊讶。
想了想,李治饱含深意的说道:“诸位的意思,朕明白了。待朕思量一二,再给诸位答案。”
四人一并退下。
陈青兕给了许敬宗一个会意的眼神,然后告辞离去了。
他心底念着宝贝儿子的学塾的事情,打算亲自去虞家学塾、孔家学塾、颜家学塾去看一看。
依照便捷的路线,陈青兕先到了离自己最近的孔家学塾。
作为孔子的后裔,尽管他们部分族人为了承袭的所作所为,让人不齿。
但这个时代孔颖达这一脉的孔家祖孙还是有真才实学的。
尤其是孔颖达,他修编的《五经正义》,在李世民的支持下,直接成为了儒家正统,打破了关东文化的传承。
得知陈青兕的到来,孔家书塾的大先生孔安亲自出来迎接。
“陈先生能光临书塾,蓬荜生辉!”
孔安今年七十有六,须发花白,撑着拐杖,脚步蹒跚,但声音却是洪亮。
孔安对于陈青兕很是热情,他一大把年纪了,并不在乎陈青兕现在的身份如何,而是陈青兕在教育上的贡献。
一篇蒙学的《三字经》,加上一篇劝学的说理文《师说》。
仅凭这两篇文章,便奠定了他对教育行业卓越的贡献。
孔安几乎一辈子都在教书育人,深知《三字经》以及《师说》的价值,今日能够与本人一叙,纵然一大把年纪,依然喜不自胜。
孔安领着陈青兕向内堂行去。
此时正好是课间休息时,年少的学生在院里嬉戏。
他们玩的正起劲,在他们路过的时候,却同一时间停了下来,他们十数人本能的上前,欣然有礼的向孔安行礼。
学生们年长的十余岁,小的七八岁,礼节却非常标准自然,行为举止也很得体。
孔安微微颔首,介绍了陈青兕。
一听是陈青兕,学生们情不自禁的发出了低呼。
这声音很小,可十数人的声音汇集在一起,却也汇聚成了一阵呼声。
陈青兕的出身,诗文,还有功绩,以及现在的年纪,那绝对是偶像级别的存在。
孔安咳了一声。
学生们立刻收起了惊叹,向陈青兕见礼,直呼:“陈先生!”
孔安领着陈青兕入了内堂,沿途也见过不少学生,与之前的一样,给陈青兕的感觉这里的学生都很有礼貌。
两人在内堂入座,陈青兕也说明了来意。
孔安道:“入学绝无问题,老祖思想,有教无类,只要令郎肯学,老夫自会倾囊相授。这丑话得说在前头,这老夫这里,不管是尚书的孩子,还是寒门子弟都一视同仁,有过必罚,绝不容情。”
陈青兕对此并不在乎,说道:“严师出高徒嘛,这点道理,在下还是知道的。”
陈青兕还是很满意这孔家书塾的,学习氛围极好,所有学生都很懂礼,在礼节上给了陈青兕很特别的感觉。
想来孔家书塾最大的特点就是礼仪,孔子一生最求礼乐,作为后人重礼无可厚非。
陈青兕所身处的后世,已经不再重礼,将许多礼节视为封建糟粕,但其实身在这个时代,他觉得讲礼不见得是坏事。
父子母子之间,朋友之间,夫妻之间多点礼节,还是有必要的。
陈青兕拜别了孔安。
前往下一个目的地,东城的虞家学塾。
虞家家主此时还在上值,并不在家中。
但得知陈青兕是为自己的孩子求学而来,门房立刻引荐了书塾的西席陆玄之。
陆玄之听说陈青兕来了,小跑着出来迎接。
陆玄之吴郡吴县人,字又玄,祖上是吴国的大都督陆逊,进京赶考却不想水土不服,错失了机会,便寄宿于世交的家中,一边教学,一边巩固自身,等待下一届科举。
身为江南人,陆玄之将陈青兕视为偶像。
以他的家室,原本可以操作一番从基层入仕,但他却因陈青兕的缘故,一心想着科举入仕,这才在洛阳教书。
陆玄之文学功底深厚,不想竟成就不小的名望。
陆玄之领着陈青兕进了虞家学塾。
虞家学塾又跟孔家书塾不同。
如果说孔家书塾重礼,虞家学塾就是重性,修身养性的性。
虞家学塾里的学生学的知识都是大差不差的,但虞家学塾这里有专门练字养性的课程。
华夏数千年,一直以毛笔书写。
练毛笔字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。
尤其是练好毛笔字,更是如此。
能够静下心来练字,确实是难得的养性方法。
陈青兕对于虞家学塾,也很满意。
学礼,养性,各有千秋。
陈青兕一时间也不知如何选择,最终决定去最后一家,西城的颜家学塾去看看。
陈青兕递上拜帖,颜育德、颜万石两位堂兄弟一起出来迎接。
两人对于陈青兕的态度并没有如孔安、陆玄之那般热忱,反而有些惊疑,不知所以。
直到陈青兕说明来意:“家中长子已到蒙学之龄,听颜家学塾之名,特来拜访。”
颜育德、颜万石这才放下担忧,热情的将陈青兕请入书塾。
相比孔家书塾、虞家学塾的生员充盈,颜家学塾就冷清多了。
孔家书塾、虞家学塾各年龄的生员加起来少说有上百人。
而颜家学塾不过一起加起来也不过四十余人,尤其是从生员的衣着打扮看来,少有达官贵胄之后。
陈青兕倒不在意这些,他想知道颜家学塾的风格如何。
陈青兕一时间竟没看出来,颜家学塾生员虽少,但学习氛围却一点都不输于孔家、虞家学塾,只是他并未看出颜家学塾的特点。
直到路过一间教室,听到里面的先生竟在讲数术,堂下的童子也听的十分认真。
陈青兕侧耳细听,先生讲的是《九章算术》。
颜育德见陈青兕如此,忍不住道:“陈先生乃当世文坛泰斗,竟对数亦感兴趣。”
陈青兕说道:“在下有些偏科,并不擅长此道,却也知数乃经国大道,只是常为人所忽视。却不想贵学塾有专先生传授此道。”
颜育德一时不知如何回答,他其实并不怎么喜欢数,但祖上是这么安排的,他不敢违背祖训。
颜万石却道:“陈先生有所不知,家族之推公教学方式略有不同,他反对士大夫饱食终日、轻视技艺,提倡‘实学’,说学子不应只读孔孟,得学经世致用的知识,如数术、如农学等。他在《颜氏家训》中强调,万事万物皆为师表,学以致用是根本。治一经可弘圣人之道,不分贵贱。”
陈青兕听得不住点头,说道:“之推公,这一番话,可谓至理名言。”
陈青兕兴致大起,继续参观颜家学塾。
果然发现颜家学塾并不只是教孔孟之学,教学的风格重实学,非大道理。
在他拜别颜育德、颜万石的时候,心中已经定下了镜镜蒙学之处。
面对自家媳妇,陈青兕说道:“今日为夫分别去了三家学塾,三家皆有极好的学习氛围都是值得托付的学塾,只是为夫更喜欢颜家学塾,认可他们的理念方式。”
萧妙宸见陈青兕第二日就处理了此事,欢喜道:“郎君喜欢颜家学塾,自有郎君的道理。那就定下颜家学塾罢”
定下了长子的启蒙大事,夫妻两人都很高兴,见镜镜正在与晴空玩耍。
陈青兕牵着萧妙宸的手,悄悄的离开了。
第二日,陈青兕精神抖擞的在兵部公干,然后他得到了李治的传唤。
来到贞观殿的时候,许敬宗正在一旁坐立不安。
陈青兕也在一旁等着。
李绩、李元礼随后逐一而至。
李治见四人坐定,说道:“朕经过细细思量,决定遵从卿等的建议。亚献便由郑王负责,至于终献”
他顿了顿,目光最终留在李绩身上,说道:“就劳烦英公了!”
什么提议都是假象,真正的决策,唯李治一人而决。
许敬宗一脸失落。
陈青兕倒也无所谓,只是心中在想:这人选是真依大众,还是他一人之意?
定下了亚献、终献的人选,四人又针对封禅的细节咨询了李治的意见,然后才出宫分别。
陈青兕出了皇宫,将在宫城外等候的周奎叫到一旁,对他说道:“暗中寻几个人将亚献、终献的人选传出去。”
内定还不够,陈青兕要让此事成为既定事实,让所有人都知道人选已定。
当亚献、终献人选定下的消息传到后宫,城府极深的武皇后,最终没忍住,摔坏了手中最喜欢的茶盏
()
1秒记住品笔阁:www.pinbige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pinbige.com
第413章 定论